广东:为科技创新添力 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时间:2024-12-26 文章来源:广东省财政厅 作者:佚名
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低空出行产品、智能化药物研发、质子交换膜工程化制备技术等技术创新活力强劲,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代半导体硅基氮化镓实现零的突破……广东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首位,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4802.6亿元,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投入强度提高到3.54%。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
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广东财政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要素供给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利用财政资金、税费优惠、创新机制等方式,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财政支撑。”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国煌说。
坚持精准聚焦
支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走进东江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繁忙而有序的景象,科研人员们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各种高精尖设备。据介绍,在惠州建设的HIAF及CiADS两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推进。东江实验室依托两大科学装置、立足本地优势,成果转化取得初步进展,已孵化成立5家企业,累计营收1.6亿元,助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动力。
惠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全力保障基础研究投入,累计投入约12亿元支持东江实验室启动期建设,助推东江实验室启动建设期任务顺利完成,液态金属靶研发平台、高场超导磁体技术开发平台等11个重大科研平台运行稳定。”
在深圳精锋医疗科技公司,记者看到,医生们正利用手术机器人进行动物实验。10倍高清放大的3D裸眼视野让组织细节尽收眼底,灵活的机械臂帮助医生在狭小空间内实现精准操作。更为令人惊叹的是,精锋医疗的手术机器人已经实现了远程操控。医生可以在千里之外操控机器人,为患者实施手术。据介绍,精锋医疗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400余项,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其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在国内率先进入双科室临床试验阶段,这些产品的问世打破了国外垄断,让医院在设备投入上节省了大量成本。
深圳市龙岗区财政局局长汪明向记者介绍:“2021—2024年,市财政累计支持科技项目专项资金544.3亿元,区财政累计支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超1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科技企业研发投入、高新区发展专项计划、高校及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资金结构的优化,“龙岗区设立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总规模1亿元,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光载信息三大核心产业集群,以‘投早、投小、投科技’为出发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种子期科技项目。”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早期科技企业资金难题,更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广东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财政资金如同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科技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广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门通过优化专项资金结构布局,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省财政安排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创新资金使用、分配和管理。”
作为全过程创新链的第一环,夯实基础研究根基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2023年,广东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2024年安排近40亿元,落实对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经费支持政策,通过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支持量子科学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广东正逐步补齐基础研究短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创新”如何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广东走出了一条以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之路。广东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构建了完善的实验室体系,进一步夯实科技发展创新源泉。“2023年、2024年省级财政分别从科技专项资金中安排16.34亿元、17.97亿元。通过加快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多层次技术创新转化体系,组建创新联合体,正积极推动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广东孵化载体的总体规模多年来保持在全国前列。”该负责人说。截至2023年年底,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1066家,众创空间达1050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74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技术成果转化免征增值税、企业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递延纳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税优惠、专利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随着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的深入实施,广东省正逐步构建起全过程创新链,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新潜能”。
坚持分类施策
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从整机多伞救生系统到全倾转翼技术,小鹏汇天在飞行汽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广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广州财政支持制定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条例,支持对公共数据平台投入,成功争取智能网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盘活国企资源设立天使母基金,‘投早投小’,支持抢占无人驾驶汽车、蓝色能源、生物制造、空天产业等新赛道,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财政政策的及时支持,不仅解决了企业在初创期的生存难题,更坚定了企业往技术创新方向迈进。小鹏汇天负责人说,“财政的支持是企业发展初期的信心之源,让企业更有勇气面对未知的挑战,更有底气坚持自己的创新之路。”
广东财政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对企业个体的扶持,更体现在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布局上。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统筹发改、教育、科技、工信、商务等多部门资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财政保障,支持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广东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万家,存量超过7.5万家,规模居全国首位,95%以上属于战略性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额1846亿元。全省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优惠户数、减免税金额稳居全国前列。而在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横琴、前海、南沙等创新高地正拔节生长。新型材料、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重点行业被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产业目录,享受着政策的红利。
因业施策,精准的财政政策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齐头并进。重大先进制造业投资奖励和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地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热情。奖励资金如同助推器,让地级以上市在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据介绍,近年来广东省级安排1.03亿元,支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其在试验、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方面开展项目,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并安排资金对符合国家或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要求,且实现销售的产品研制企业进行事后奖补,推动企业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力度,促进装备制造业整体提档升级。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已然结出丰硕成果。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2024年安排39.41亿元,落实技改设备事后奖励政策和技改金融政策,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与开展智能化改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支持战略关键领域工程化共建和平台建设,推动扩产增效和绿色发展。与此同时,推动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期内安排10亿元支持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和促进中小建设,支持14个省级试点城市推动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步伐。
产业平台的做优做强,是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又一亮点。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让各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数量节节攀升。2023年累计承接项目超600个,2024年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资本金28亿元分类分档分批注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园区开发公司,为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注入了强劲动力。支持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2024年投入5.5亿元,支持珠海、汕头、佛山等地市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帮助园区开发公司更好融资,实现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和可持续支持发展。
坚持立足长远
营造有利发展良好环境
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兰兰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她提到:“在场景搭建方面,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多个核心地段的场景应用机会,不仅为御光新材的产品提供了展示平台,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研发补助、人才补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降低了研发成本,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我们,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东江实验室根据最新政策积极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赋予了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吸引了包括曾日华在内的众多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曾日华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有了显著改善,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国家在这几年对科研的投入相当大,对科技人员的照顾也非常周到。经费支持充足,科研工作者可以自主组团,开展一些国际上可能都没有的研究项目。”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大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改革的推进,让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拥有了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这不仅保障了他们的权益,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截至2023年底,全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金额已累计3.72亿元,惠及相关科研机构超过11家,科技创新资源的跨境流动,让广东的科研创新之路更加宽广。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人才高地的打造上,广东同样不遗余力。2024年省财政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56亿元,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高质量实施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战略科技人才。同时,不断优化完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发挥横琴、南沙对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作用,突出支持各地重点发展产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申报享受优惠政策年均1万人。安排42.5亿元支持高校内涵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推动省属高校优化学科设置,着力培养一批紧缺专业高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促进产教融合。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7万人,全省研发人员130万人,居全国首位。
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引导作用。制定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办法,优化绩效评价指标,积极引导省产业发展基金、省创新创业基金等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进一步引导国有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如省产业发展基金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累计扶持2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大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创业投资后奖补,支持孵化器和地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工具支持。2024年省财政安排1.82亿元,实施应收账款融资奖励,支持专精特新等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融资贵的问题。
有效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功能。政府采购智慧云平台电子卖场上,制造业展馆的搭建,地市分馆的集中展示和交易,让专精特新、电子百强、“小巨人”企业及其产品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和应用。这不仅强化了供需互动和精准匹配,更促进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更是让广东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原文链接:http://czt.gd.gov.cn/czxw/content/post_46399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